1
0
zh
知识点:通过对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比较,可以看到屈原和楚辞是感性浪漫的、率真激切的、出世虚无的。通过对楚国历史脉络的勾勒,可以看到屈原和楚辞体现了楚民族开拓、自尊、自信的精神。而鄂东方言词汇“不服周”、谚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以及出土文物“漆木虎座鸟架鼓”则从语言和文物遗存的角度强化了以上观点。
知识点:江山之助这一理论命题是由刘勰首先提出来的,它揭示的是历史人物个性和地理空间的关系。把屈原和楚辞放在楚国地理环境下,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来审视屈原和楚辞之美,我们发现,无论是屈原的个性才华,还是他创作的辞赋包括作品的内涵、情感的张力、比兴寄托的象征意蕴,都得益于楚地的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
知识点:《九章》是屈原自传性非常强的一组诗,是了解屈原思想和身世遭遇的重要文本,并非一时一地所作,共九篇,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相对而言,《橘颂》是《九章》中篇幅最短也最通俗的一首诗,也是最富有青春朝气的一首诗,通过对《橘颂》的解析,可以说《橘颂》是屈原的“致青春”,是屈原的“青春之歌”。同时,“曾枝剡棘”表达了青年屈原的青春之痛,呈现了他个性上的叛逆以及楚国“不服周”的民族精神。
知识点:《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情调优美的抒情诗,共十一篇。除了《东皇太一》和《礼魂》外,主体部分由巫觋扮演角色,祭祀天神、地祇和人鬼。民间祭祀文化为屈原提供了艺术滋养,而屈原的创造性转化完成了对民间祭祀文化的艺术升华。多数篇章以爱情故事为包装外壳,既表达了迎神降神的虔诚敬意,又抒发屈原个人贬谪江南的忧愁幽思。可以说,这些人神恋歌中种种哀怨伤感情思,无不是屈原贬谪生活心情的诗意表达。
知识点:从《山海经》的䔄草神话到宋玉的瑶姬神话,巫山神女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她不再是魅惑男人、依附男人的吸血鬼和催命绞索,而是炎帝的女儿,出身高贵,是将嫁而未嫁却死亡的精魂,她葬在巫山南面,她死后的精魂是灵芝,是可以让人延年益寿的仙草,是祥瑞之物,不再是“母老虎”,她不仅美艳,而且洁身自好,变幻无穷,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至多出现在男人的梦境里。从《山海经》到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巫山神女形象完成了华美转身,这一跨越,体现了南方楚文化对女性的尊重,可以说是对北方中原文化的挑战,
知识点:明代楚辞学者汪瑗认为《山鬼》写的就是山神, 清代楚辞学者顾成天认为《山鬼》极有可能写的是巫山神女,郭沫若也认同这个观点并找到了语言学证据,按照闻一多先生的观点,楚人祭祀山神时,由于山神是女性,由女巫扮演山神即山鬼,由男巫来迎神。我们按照角色扮演登场的形式,把《山鬼》文划分为五个板块,本讲解读前四个板块,山鬼与男巫有过一段非常美好的感情。你情我愿,互相欣赏,竭力挽留,大胆表白,但因为男巫“不得闲”,山鬼“然疑作”,她开始将信将疑,信疑参半,预示着这段爱情不可能持续下去。
知识点:由于“人神之道殊”,山鬼与男巫的爱情以悲剧收场,纵观全诗,山鬼是一个美丽高洁,执着于爱情的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得益于作品层次分明,写景抒情细致入微。屈原借山鬼与男巫的恋情,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巫山神女、山鬼、屈原具有同一性,三者之间,性别已经不重要,是人、是鬼、是神也不重要,三者的性格、命运却能叠印在一起,黏连难分,呈现了屈原独特神异的艺术思维。
知识点:《九歌·国殇》是用于楚国的国家祭祀,用于祭祀阵亡将士亡魂。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国殇》,这一讲试图对人类战争的性质、战争书写和祭奠展开历史思考,分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战争和祭祀一起,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古人有诸多思考。
第二,楚国特别重视祭祀,其中也包括祭祀楚国历代为国捐躯的将士。
第三,战争的纪念活动,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新祭祀”。
第四,战争是非理性的,但战争的反思与书写是理性的,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各种方式的战争反思与书写。
知识点:依照清代戴震对《国殇》的“殇”的解释,认为《国殇》所祭祀的楚国历代阵亡将士包括不到20岁的未成年男子,甚至也有不到15岁的未成年女性,而在外而死,死无全尸甚至不能回到祖坟安葬的也一定很多。根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在屈原生前楚国就有15万以上将士战死,楚国兵挫地削。按照《国殇》内在情感逻辑,分为三个小节逐一讲解,认为这首诗以一场惨烈的战斗过程,描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及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凛然气概。情感炽烈,节奏急促,是一首祭奠和追悼楚国阵亡将士的挽歌。
知识点:本讲从诗题“离骚”在历史上三种经典解释出发,整合各家之说,认为诗题当为“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之意。《离骚》的结构划分三个部分:前半部分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后半部分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最后“乱”的部分,既是全诗的总结与概括,又是对全诗主题的提炼和升华。
知识点:《离骚》主题是爱国和忠君。抒情主人公形象具有坚贞高洁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在强烈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下,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在艺术上,具有浪漫的精神气质,以“香草美人”为中心意象,具有深刻的内涵。
知识点:楚辞图包括九歌图、屈子行吟图是中国古典文学图像学之大宗,文学与图像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互相揭示,图像成为新的艺术建构。从明末清初萧云从、陈洪绶到当代画家傅抱石,都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屈子行吟图。屈子行吟成为文人画的主角,渔父一直是配角,渔父从未走向中心。屈原和渔父,不是阶层对立,而是价值取向的分野,文人画完成了与精英文化的合谋。
知识点:《渔父》中的渔父,是钓鱼的老人,而不是有些学者讲的捕鱼的老人。王逸《楚辞章句》对《渔父》作者持两可态度,开两千多年著作权问题之聚讼,我们认为《渔父》作者就是屈原,之所以会形成现在这种局面,是文学史撰写的权力在作祟。通过对作品的逐段分析,认为《渔父》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凸显屈原坚贞不屈的意志。屈原是以死殉道,维护清白节操。渔父是自在逍遥,浪迹自由江湖——一执着一洒脱——两者的不同,显示出儒道两家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