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zh
知识点:屈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样板,楚辞是中国诗歌的天花板。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楚辞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心灵苍穹中非常遥远的一株花,或说是一位如花似玉的美人,虽然高悬天际,遥不可及,但她的古典芬芳,弥漫在新时代的征途中。
知识点:正史中的屈原之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屈原的美政理想。包括存君兴国、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和联齐抗秦四个方面。实现美政理想的前提是国君要是圣君、臣子要是贤臣,更重要的是,圣君和贤臣要“两美其必合”。第二,司马迁《史记》的推崇,包括“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其行廉”三个方面。总之,屈原是一个有美政理想、有政治才干和政治操守的政治家,是一个完美的人。
知识点:从野史沈亚之的《屈原外传》来看,屈原是一个高大、阳光帅气的美男子,喜欢穿奇装异服,有洁癖;从楚辞作品看,屈原既具有内在本质美,比如有高贵的血统、有美好的生辰和名字;又注重后天的修为,主要是时不我待、自我革新;舍生忘死、忧国忧民;洁身自好、九死未悔;道夫先路、上下求索。屈原的人格特征就是“清醒”。从学者的角度看,屈原的性格特征是“廉贞”。从民谣角度看,屈原是“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知识点:屈原担任过三闾大夫和左徒,屈原对自己任左徒一职相当自豪,但后人多称之为三闾大夫。究其原因,在屈原内心深处交织着身份和文化的双重焦虑。屈原的身份焦虑也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民族身份的焦虑,另一方面是贵族身份的焦虑。身份焦虑源于现实身份的变乱和寻求身份认同的急迫。
知识点:北方的华夏文化属于史官文化,南方的楚文化属于巫官文化。从本质上看,华夏史官文化与楚巫官文化之难以调和是理性精神与感性精神的冲突。面对文化冲突,屈原具有深重的文化焦虑。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与屈原一生相伴,焦虑带来了压抑,其焦虑情绪的积累达到临界点,自杀也就成了必然。